铁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筑的诗意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没错,对于建筑,我是外行人。

但这丝毫不妨碍,那些对的相遇。

命中注定的谋面。

目遇,不如神遇。

歌颂,不如进入。

想象,不如营造。

永恒,不如怀念。

有房如山,泥中青莲。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亦不自惭于这些零金碎玉,

若蜻蜓,点水于荷尖之坪。

大驾光临。

来过,就是来过了。

1

抄一首现代诗,出自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以前听建筑师刘家琨说:好的建筑是,你站在它面前,总觉得做错了些什么。

好的诗歌,绘画,音乐,种种艺术,大概都罗致这样的情绪。

是华灯初上,有光出,故“哀而不伤”;

是万籁俱寂,有静气,故“雅正和平”;

又似曾相识,念起旧情,

受业力牵引,故“反求诸己”。

总之,它击中你。

“胸中襞积千万事,到得相逢一语无。”

第一眼到最后一眼。

一首一尾,一始一终。

散发从清晨到薄暮,既亲切又伤感的气息。

“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让你定住,立住,呆住。

想转身,终究留在原地。心甘情愿,沦陷在这指环一样,寂静的圆满里。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成都,刘家琨

2

王微在《叙画》里写:“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说的,不恰恰是建筑师,画草图的那支笔,经由结构的状,达到意匠的境?

《国语?郑语》:“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说的是:单一,不能构成“和”。“和”,必须是多样性的统一。

建筑的“和”,表现为多样性的“相杂”和对立项的“相济”。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人的身心情感,藉由创作的节律,交织、避让,构造、组合、感应,一个异质同构的系统。

在“相杂”与“相济”之间,

完成实在的,语言之诗。

3

大概,建筑师董功是有万神庙情结的。

之前,看过他在微博发过它的照,附文:“静止就是绝对的”。

不断盘旋的线性肌理,像时光的树轮,有吸附力。

始于万神庙,而又不止于此。

建筑,真是光影的艺术。

一如董其昌说:“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

盖房子,亦如是。

长江美术馆,中国太原,董功

4

“营造”一词,远胜于建造。

倒有处心积虑处,毕恭毕敬的美。

5

去看龙美术馆西岸。

做的耐看。清水混凝土,素面朝天。

廓形中加入许多轮的“弧”。有的通过空间的剪裁,有的通过墙面颜色的分割。

进入博物馆,宛如钻入艺术的洞穴,又像仰望艺术的苍穹。

弧对仗着弧,弧暗示着弧。

也就有了空间的叙事,跌宕的剧情,思维的曲线。

材质的素面,给光影的雕花与艺术品的陈展,留出充足余地。

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绘事后素”:有了质地的本色,一切文采才皆有可能。

这种在朴拙中。凸显灼灼本色的表达方式。我以为,就是高级。

龙美术馆西岸馆,中国上海,柳亦春

6

无论东方西方。

对城市空间与建筑数量的高密度恐惧,是共同存在的;

对海德格尔说的“自由地域”,面向秘密敞开的,平等的,安宁的姿态,“顺其自然”的追寻,是共同存在的;

对过去的“磨灭与过度泛滥”,现时中的“匆忙”,未来的“缺席”,也是共同存在的。

如今,索莱尔斯说的“第四维的时间”,统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那一种“时间”,开始“缩减”与“凝结”。

不仅让人,再度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定义:由人类精神赋予运动的数值就是“时间”。

这里面,即暗示了这第四维的时间,它蕴藏了人类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自由穿梭的一种梦想,一种探究,一种体认。

任何一种缺失与过度,都会阻碍时间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形成数值的“缩减”与运动的“凝结”。

建筑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构筑“空间上的他处”,觅得“时间上的他处”。

伟大的建筑师,也许不会有被当时当地认可的“社会价值”。

但一定有那种犹如刀刃一般,

在时间漫长的荒涯之中,破壁而出的“历史价值”。

难的是,两者的统一。贝聿铭,就是一个。

7

作家王安忆,这样理解一座房子的意义:

“在我的小说的眼睛里,建筑不再是立体的、坚硬的、刻有着各种时代的*治经济意识形态的铭文、体现出科学进步和审美时尚的纪念碑,它变成另一种物质——柔软的、具有弹性、记忆着个别的具体的经验,壅塞着人和事的细节,这些细节相当缠绵和琐碎,早已和建筑的本义无关,而是关系着生活。”

建筑的动人之处,就是因为它承载着那些动人的生活片段。

这些记忆,为缠绵和琐碎的细节所萦绕。

“心窗”开了,领受生活美意的那一双“天眼”,也就开了。

“建筑,就是那么一点儿事”。

真正的胜景,是安放人间烟火,勾联暖老温贫,人事记忆的一座房子。

归去来兮,岿然不动的一座宙宇。

宁波博物馆,中国宁波,王澍

8

最后一个,在圆明园遗址上实施的大型前卫作品是,年的一个行为艺术表演,一组艺术家用黑白布幅把自己和废弃石柱进行了包裹。

并非偶然,就在同一年,新成立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幕。

这个行为艺术展,被形容为艺术家对圆明园“再度死亡”举行的葬礼。

“在经历了外国入侵与文化大革命之后,这处废墟终于被转变为官方宣传的工具和迪斯尼乐园般的大众娱乐场所。”……“他们注意的不再是圆明园这类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迹,而是当代社会给人和建筑所造成的新的创伤。”

建筑废墟的寂寞,大概是敝帚自珍的。

人潮汹涌之中,膜拜,哀悼与追思,总还会被成群结队的猎奇所稀释。

无论如何,为废墟的暮钟之姿,强行注入肉*杆菌,

意图拉皮除皱,使其蓬荜生辉的做法,

实乃愚人一厢情愿,在伤口上,撒下一把新盐。

9

看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纪录片。

法语的声音,竟有唱诗班一样的盘旋与跌宕:

“他最后的姿态,是一条一直无限延伸的直线,就像海平线一样,勒·柯布西耶是这样去世的:伸出他的胳膊,丈量人类和永恒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个建筑师,出于本能,告别人间的独有姿态。

“人是万物的尺度”。

建筑的生命,动静一如,幻化为一把标尺。

它凝视、测绘、营造,成为天地的裁缝。

由此。从无到有,幻梦成真,丢弃肉身,化为一道海平线。

再看建筑师赖特的纪录片。看他设计的流水别墅。

有人说,水,真是多么深奥的东西。它既流逝,又常在,像极了生命。

伟大的作品,稀释他抛妻弃子的渣意。倒真的留下了,西方人难得的,盘水而居,孤高的诗意。

还得有作品,过人的才气。

好到无奈之极,可以把人格缺陷,演化为传奇色彩的作品。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流水别墅

10

为汶川地震中逝去生命的平凡小姑娘,刘家琨捐助并建造的胡慧珊纪念馆。

像个纪念小装置,埋伏着微小说的设计逻辑。

门打不开,用一把梅花锁锁住,但特意留了一高一低的猫眼,可看到房间的内里。

外型简单,灰头土脸的小房子,真的像个悲伤的小墓塚。

可它的内芯,却是那么鲜活的亮橘。

猫眼的镜像,做的特别好,大概是从现实窥忆过去的意象。

锁的情节设置也合理。少女的天地,经不起访客如织。

11

他是一个没有地图的行者,持续往深处走,不断在接近建筑的那个核心。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优化路线与工具,但目标始终不变。

刘勰说:“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一种最合适的结构或材料的选择,几乎拥有它必须如此的宿命性。

具有氛围感的本体,方可击掌回响,引发真正共鸣。

成熟的建筑师,永远在锤炼、穿透,落地,思维结构的高远,平远与深远。

真正的建筑师,他也不会老。

犹如巴金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

是的,创造的雄性,灵感的磁力,有赖于心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路易斯·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12

夜读。西班牙建筑师,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写的书《物化的理念》。

他在书序中写:

“我谨希望现在被译成中文的我的这些文字,能透出一丝犹如苏轼作品中的诗意气息,这位天才般文豪深知如何驾驭文字的巨大力量”……

“能将唐吉诃德使用的语言交于苏轼手中着实令我感动”。

当冷香,飞上诗句。

建筑如诗,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我舞,建筑的影,亦跟着零乱。

我歌,建筑的声,也跟着徘徊。

不是第一次,看到西方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迷恋。

每每读到,一丝感动,如心间溪流,脉脉,潺潺。

又有竹影摇曳其间。

恰如林徽因写在扇面上的小楷:“水潺潺万竹琳琅奏”。

有力量的美,无论文字还是建筑。

穿越空间,无问西东。

凝固时间,无问古今。

肉身已去。气息,依然不朽。

13

建筑师,很忙很辛苦。

焦头烂额,做出来的建筑,总还捉襟见肘,少一口舒缓之气。

又或者用力过猛,如同不及。

好似苏东坡在弥留之际,给世人留下的四个字:

“著力即差”。

做事过于着力,就落了执著,着相了,就会变差。

何谓造物。造的,就是那一股,一唱三叹的,“气”。

有了气的韵,建筑的本体,才会剥离剑拔弩张。

体内的动线,似静还动,凝而不滞,不再有做作之音:看我,看我。

“即使处身于这个表象文明的世界之中,去尝试一种朴野原始,富有拓荒意味的生活也大有裨益,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明白什么才是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满足它们。”

不仅是建筑师,任何在从事创作工作的人,都应当创造更多契机,亲近自然。

冯友兰说,真风流的人,要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是对美深切感受而不可言说的妙赏,以及与万物为一体的深情。

“造化的诗篇永不间断,但是却鲜有耳朵去聆听。对世人而言,奥林匹斯只在天外,举世皆然。”

造房子,要解题,解生存之题;也要解风情,解万物之风情。

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可偏胜,不可偏废。

有足够的勤力拓荒,身心自由,清澈高远,

于体能于心智,皆是修炼。

14

路易斯·巴拉甘克里斯特博马厩

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

“……寂静在我的喷泉中清唱……孤独是很好的伙伴,我的建筑不适合那些害怕它、逃避它的人。”

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景观建筑师,并没有创造新东西,而是将回忆复活、融合。

“我的建筑是自传式的。”

建筑有一道门,它为一些人打开,也为一些人关上。

不是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才看见。

重要的是,建筑师要成为自己,只要足够纯粹,必有意义。

15

所谓“诗意”,最好的注解者,或许是白居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白香山集》卷二十八《与九元书》)

建筑即文本。

起承转合,书写于,山河大地中。

它的诗意亦在于,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向内追寻之深根枝蔓交错之结构

起伏跌宕之音律固若金汤之功用

鸿儒与白丁,人与自然,

皆可会心感交的情感体验。

16

海明威说,好作家,尤其是要活下来。

“作家还必须聪明,不计名利,尤其是要活下来。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还得让他克服在作家身上的一切影响。

因为时间那么短,最难办的事情是活下来,完成他的作品。”

建筑师,亦如是。

因为时间那么短,最难办的事情是活下来,完成他的作品。

苏轼说:也知不是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

人之百岁肉身,托寄于那建筑的苍茫*魄。

建筑师,要有这样的野心与愿力。

事不了,绝不拂袖。

他的刚执,他的圆融。

都是为了唤醒,纸上的生命。

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

把自己酿成淡而又淡的名贵。

这样的建筑师,少数。

却也更接近,真正的造物主。

文/晴颖

《见屋如面贝聿铭》

《设计师马可:吾非佛系,行寂自有声》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一笺晴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