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丨沈光伟是真名士自风流 [复制链接]

1#
急性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312.html
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文旅部、教育部国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委、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博士答辩委员;担任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主任策划委员、巴西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评委及论坛召集人等。

第一次看沈光伟教授的画作,是在他有点逼仄的客厅中。济南之行,原本是奔着恩师王朝闻生前挚友于希宁老先生而去的,医院探望过于老,有着典型山东人热情的沈光伟教授接着邀我到他家中小坐。几杯清茶下去,同道兴致上来。他随手从画案下面拉出两卷新作在地板上铺开,“看看我最近干的活吧”,他说。

说来惭愧,除了于希宁等几位大家,我对山东画坛只是略知皮毛。沈光伟是花鸟画家,是艺术学院教授,我是知道的。但他这些随意摊在地上大大小小的画作,让我暗吃一惊,却完全出乎意料。

百合,34×45cm,

《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报国寺的一位僧人,双目尽眇。而谁的文章写得好不好,只消让他以鼻闻一闻气味如何,优劣高下立判。初读这小故事,以为不经,一笑而已。很久以后,我读到梁锺嵘和唐司空图等古代大家的文论,方觉茅塞顿开——蒲松龄这种近乎荒诞的想像,实乃神来之笔。

锺嵘论诗,一再提醒人们辨味:“使味之者无极,使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司空图更不含糊:“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章好不好,得先闻闻气味。气味之清浊雅俗,亦即品格和境界之深浅高下,文人士子岂不慎欤?

诗画本一律。崇尚气格高华,推举气韵生动,诗文书画于此不仅相通,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宋代邓椿《画继》说:“画者,文之极也”,斯言矣。

沈光伟作品之所以让我暗暗吃惊,乃在于其间一种清雅高华的气息。它有如山野幽兰,有如荷花摇曳,清风拂面沁人心脾。这对于当今久居繁嚣都市的我们,实在是睽违已久了。

舞神,34×cm,年

自此之后,和沈光伟教授接触渐多,对他温厚随和之下的特立独行也有了更多认知。而他这样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探求,也促使我对山东以至当今花鸟画坛有更多的思考。

樱桃,16×25cm,

说来奇怪,第一次看到沈光伟的花鸟,我首先的反应是联想到齐白石而非于希宁。这话似乎有点不礼貌,所以忍了忍终究没说出来。难道第六感官已失灵了?又过了好些日子,我才找到其间答案。原来,沈光伟生于山东潍坊,小时和曾祖母生活在一起,他的艺术启蒙是在曾祖母膝下看剪纸开始的。潍坊的风筝、木版年画等都是民间艺术中奇葩,沈光伟孩提年代的民间艺术熏陶不知不觉间已成了潜意识。这样看来,作为于希宁亲属的沈光伟,无意间透露出类如齐白石式的民间韵味,实属合情合理。

萝卜白菜,34×45cm,

按我粗略的认知,如果可以说齐白石的特色是民间与文人叠加所得,于希宁则更多是生活与传统兼融而来。这考察固然仅属一种角度,说不上全面,但我们不妨由此也对沈光伟略加辨析。

毋庸置疑,沈光伟的花鸟颇得于希宁先生真传,这是近水楼台。于希宁先生以“三*共一心”著称,创作中十分注重真实感受,为了画梅一连几年七八次赴江南考察写生。这样秉持一生的创作理念,也为沈光伟悉数接纳。沈光伟拙于外而灵于内,天性里似乎还多了一份散淡随和。他的花鸟题材也不拘一格,传统的梅兰竹菊之类不必说了,家里的花草石头、树桩盆景、老猫小鱼,以至集市上刚买回的土豆洋葱等等,无不饶有兴致成为一画再画的画材。“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清人袁枚的诗句,用在他这里可谓丝丝入扣。

我家铁树,34×45cm,

说艺术离不开生活,有点老生常谈。但对于一个有追求的画家,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沈光伟平时注重写生,还喜欢带学生做野外作业。有一年,他在川北见到高原杜鹃,那种舒展蓬勃,活力充盈的形态让他砰然心动。他一连几天画了好几张写生。此后,高原杜鹃在他笔下也成了常设项目。没骨的,勾线的,设色浓重的,水墨酣畅的,形态不一而足,而其间一种野气和生气,绝非向壁所能虚构。

舞者,34×45cm,

在我看来,沈光伟平日温厚散淡,不乏平常心。而他的天性中,尚有心高气傲的另一面。好几年交往,我从没有和沈光伟讨论过他的杜鹃如何如何。我私下揣测,他反反复复画杜鹃,这不但是他花鸟作品中的符号,是他思考和追求的载体,更是他个人心性和内在精神的自况。换句话说,杜鹃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他自己,这是不便讨论的,至少在了解他的人眼中应该如此。

倚石图,25×16cm,

沈光伟浸润于齐鲁文化语境中,重视读书修养,所作花鸟画注重鲜活真切的感受。他重视笔墨传统,其作品笔墨简括、沉拙而灵动,格调清雅明快,这些都可看出深受于希宁先生影响。除了前面曾提到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民间艺术元素,还不应忽视他早年曾研习西画。他在大学阶段的专业方向是油画,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做教师,其后还有一段旅居美国的经历。这些反差甚大的人生历练,在他转入中国画创作及至专攻花鸟之后,已经转换为难得的艺术养份。历经长期锤炼,他的笔墨运用已臻得心应手境地。而他对民间艺术和西画语言的融入,又常在若不经意之间。这样的艺术特征,既是传统的,文人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于希宁的,更是沈光伟的。该如何来归纳呢?若非近些年“新文人画”的名头已被用滥用歪,沈光伟的花鸟作品或可称为“新文人画”罢,这才是名实相副。

直上云天摘星斗,33×34cm,

幸好沈光伟早已说过:“我对个人风格其实不太在意的。”这是一种闲适、从容的心态。说实在,一个画家最不能缺的是真情实感,风格不风格倒在其次。常见到某些锱铢必较的人,一天到晚捉摸如何打造“个人风格”,到头来大多落得两手空空。反而是那些无忮无求的人,心无旁骛,物我两忘,风格常常不期而至。

这就是艺术之道,既浅显简单又深邃复杂。沈光伟曾有题跋谓:“中国画之精神当从静中悟得,心平如镜,虚怀若谷。……得其道者,得中国绘事之髓。”能作如是观,便是神与物游,精神与外物合二为一之彻悟。沈光伟只是一个单纯的教书的画家,从未有一官半职的履历,有如郑玄注《礼记》云:“名士,不士者”。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他的评价,对他的认可,惟一依据只是他的为人和画品。在当今社会,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能做一个真画者,能够“心平如镜,虚怀若谷”,更是大不易。

插上梅花就过年,34×45cm,

明人洪应明《菜根谭》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想,沈光伟庶几可称之。杜甫曾有诗云:“海内此亭古,历下名士多”。而沈光伟,确实是只能出于山东这方土壤的。

编辑:王琳

核稿:许珍*富源

审定:梁江

?点击查看往期文章

声音丨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杨之光现场丨梁江所长新书发布引美术界热议,名家荟萃论广东画坛与本土批评声音丨中国油画第一章要从广东写起——梁江答《南方都市报》问声音丨梁江:短论七则声音丨梁江:书坛请勿轻言“发展”或“创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