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关村保福寺,保的到底是谁的福 [复制链接]

1#

海淀有个保福寺,寺庙所处的村子也叫保福寺,或称保福寺村,北四环上的保福寺桥也因此得名。当然寺庙如今已经不在了,成了地名,指东起京包铁路清华园站,西至科学院南路,北邻三才堂,南抵知春路这个范围,但如今作为地名都已经逐渐隐退。据记载,保福寺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年),清代的《日下旧闻考》中说:“南海淀之东二里许有保福寺”,但笔墨着实不多,因为寺庙的规模并不很大。从民国时的记录来看,保福寺占地二亩左右,有九间瓦房,土房两间,神像九尊,铁五供一堂,另有两座石碑,一眼水井和四棵楸柳。

两亩地是一千多平方米(清朝与现在,亩的面积差不了太多),应该说规模还算可以,但您别忘了,那会儿这里属于郊区,并不像城里的土地那样寸土寸金,所以十几间房屋的保福寺也不算什么大庙。看到不少人在说:保福寺当年的香火并不好,因为普通人不会进、也不能进去烧香。这种说法应该与中关村有关,毕竟保福寺也是中关村园区的一部分。现代的中关村俨然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不是号称中国硅谷吗?但早先中关村不叫中关村,而是写作中官村。中官是什么官儿?就是宦官,说白了就是太监。

其实宦官在我国早期并非全是阉人,东汉开始才全由阉人担任,又称中官、内官、内侍等。明朝时这一带远没有今天的繁华景象,甚至有大片野草丛生的荒地。明朝可以说是太监最出名儿的朝代之一,但太监们的生活可并不幸福。其实不是所有内侍都叫太监,下面还有奉御、长随、典簿、少监、监丞等好几级呢,如果不算掌印、秉笔等头衔的话,太监等于是最高“职称”。很多的“小太监”地位低下、收入微薄,一辈子攒不下什么积蓄,但是到老了、干不动活儿了,就要出宫,皇家可不负责给你养老,更没退休费。

他们又是六根不全的,且无儿无女,因此很多太监的晚年非常凄惨,有的甚至冻饿而死、连葬身之地都没有。为什么小太监进宫以后要认师父呢?便如同义子一样,要给老太监养老送终。所以这个群体也需要团结,于是就集体出资,在海淀地区买下义地,作为太监公墓。由于叫太监过于“直白”,称中官还显得“委婉”一些,于是就给此地起名儿叫中官村、或中官屯。有些出了宫又没地儿去的太监在此建房居住,作为看坟人。宫里在职的太监或徒弟们集资出钱,给他们做生活费,等自己老了好有个去处。等于年轻的给上岁数的养老,活着的给死了的送终修坟。

干嘛不回家养老呢?这话问的,有家有业的谁还当太监呢?这实在是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畸形行业,大多数太监都是穷苦出身,为了口饱饭才选择净身进宫去伺候人,说来说去也是一群可怜人哪!当然做到王振、魏忠贤这样儿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就另当别论了。别说历史上著名的那些位,就是“上班儿”期间地位稍高的太监们,也会想方设法的敛财攒钱,给自己预备充足的“棺材本儿”,不但在宫外买房子置地,还出资建庙呢!比如丰台的郭公庄,便是退休的郭公公买的庄园;还有著名的古刹智化寺(还在,位于东城区禄米仓东口),就是王振出资修的家庙。

由此便有人说,保福寺是太监们出钱盖的庙,所谓保福,便是保中官们的福气,烧香求神,保佑自己有个好一些的人生结局。作为普通老百姓,对有权有势的大太监或许有些畏惧之心,但对于没什么地位、穷困潦倒的老宦官们则“没什么好脸儿”。总的来说在普通人眼里他们是“残废之人”,总会带些歧视和排斥,因此怎么可能进“太监庙”去烧香呢?其实说这话的人应该是出于自己的猜测或主观臆断,因为像王振修智化寺,魏忠贤买碧云寺,包括有人为讨好魏忠贤、在铁树斜街附近修的五道将军庙,这些事儿在历史上都会有记载,而史书上并未显示保福寺为太监出资修建,倒是在地方志书上说,保福寺为当地村民集资兴建。

明史上也记载:“内经厂提督僧录司左善世:鼐公驻锡于此,圆寂后建灵塔,有碑一座;万历三十九年(年)重修寺院,并铸铁钟一口”。“左善事”是明朝宗教管理部门的职称,由此可见保福寺缘起一位僧官。鼐(nài)公禅师灵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塌了一半,但仍有香火。这一带在清朝也有兵营,叫蓝旗营,但是民国时进行户口登记,不管是中官村、保福寺村、三才堂还是蓝旗营的居民,都在户籍上写中官村。那时这里属于北平行政区第十八区十八保,保长的“办公室”就设在保福寺里;解放后、村公所占用的也是保福寺,后来此地的新中国第一所公立小学:保福寺小学同样使用保福寺的房屋作为教室。

保福寺大概消失于年--年之间,因为解放后对中官村地区进行重新规划,中国科学院在此选址,要建很多研究所和宿舍。但在工程进行前有一些微调,将中官村北部的土地划给了原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之后形成的新北京大学,建北大中官新园。当时觉得中官村的名字不大好听,便在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的建议之下,改叫中关村。由此让人感觉如同西关、东关这样的地名儿,而不再直接联想到太监。

中科院在中关村剩下的范围和保福寺村、蓝旗营以及三才堂村征地进行建设。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就坐落在保福寺村原址。所以说,保福寺是当地村民集资修的,其他村子也是出了钱的,起码儿在清代至民国是这样的,并不是什么太监庙,普通人是可以进去烧香拜佛的;保福、保的也是一方老百姓的福。不过无所谓,反正寺庙早没了,想去也去不了。但是个人依然认为,包括很多名人大V都在说的“保福寺普通人不能进”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